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本期“智观·青春新实践——思政教育工作研究”融媒体行动邀请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施坚,分享“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淮阴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共建共享,构建思政课“大课堂”
【实践案例】 2023年3月31日下午,淮阴工学院与江苏省淮阴中学、淮安市新安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旨在共同打造淮安市大中小学的党建思政交流基地、思政教育研修基地和思政新媒体基地,建设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淮安样本”。
【智观专访】 2022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于思政课如何改革,施坚表示,学院始终立足“共建共享”发展机制,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一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各门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以“教学专题”为核心,融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种不同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干、网络教学为辅助、实践教学为延伸的“一核两翼”教学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了校级一流课程全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门课程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二是用好社会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充分利用淮安地域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组织学生到里运河文化长廊,开展“走看悟里运河文化,汇享建思政大课堂”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现场教学,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三是推进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与江苏省淮阴中学、淮安市新安小学合作,积极推进淮安市大中小学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协同开展大中小学党史教育读本编写、课程建设等工作。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多名思政课教师参与设计的转盘教具(课程思政辅助)获得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ZL201930676557.0)。
汇聚资源,打造思政课“大平台”
【实践案例】 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探索“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打造了“飞哥在线工作室”等线上思政教育平台,创立《飞哥周记》《辅导员案例集》《辅导员眼中的节气人生》等特色专栏,借助全媒体传播优势,将平台建设成为师生校友广泛关注的“多位一体”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
【智观专访】 施坚表示,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平台是关键。要立足高校理论资源优势,打造融合创新的思政课“大平台”。一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开设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的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院先后推出“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勇担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系列“信仰讲坛”理论宣讲,提升学生对理论前沿、时政热点的关注意识。二是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和学校特色资源,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努力打造思政“金课”。学院充分利用所处苏北革命老区淮安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学习周恩来崇高品质和传承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探索构建了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大思政”立体化育人体系。2021年,《汲取周恩来精神营养 形塑大学生“四种特质” 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是数字赋能思政课堂建设。建好思政课慕课,推进思政教学资源进“两微一端”。鼓励和支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和互动模式,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针对性、实效性。打造网络大思政平台,培育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创建“飞哥在线工作室”“智林思政客”等微信公众号,引导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淮阴工学院”学习强国号发布思政微课程,创新话语风格,用“青言青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聚焦队伍建设,建强思政课“大师资”
【实践案例】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陆续推出“以老带新”工作管理办法、“选苗、育苗、蹲苗”计划,加强新进教师素质培养、推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打造具有较高教学技能和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老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智观专访】 “师资队伍力量的不断壮大是做好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施坚表示,淮阴工学院始终重视教师新生力量的培养,开展“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改革的进程中快速成长。一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60人,校内兼职教师45人,校外兼职导师50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比例达60%。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鼓励组建由“校内师资+专家辅导员+行业精英”组成的立体化授课团队,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研究中心建设,依托省级科研平台苏北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省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市级科研平台淮安市社区治理研究院,以及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周恩来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广泛汇聚科研资源,鼓励教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每位老师负责一章节课程建设,优质示范、以赛代训,一位教师在2023年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思政课教师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政实践学习。开展“探寻文化名城,构建思政大课堂”主题党日活动以及“探寻城市之魂 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等专题思政课教师研学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团队自身思政修养。 新华传媒智库 张政
手机扫码分享链接
